致力于提升客户品牌形象、实现客户商业目标!
Commitment to enhance customer brand image,customer business goals!
今昔生活巨变 向善之心不变
2016-12-20 06:05:1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012
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、通讯员 李坚强
东涌社区居民挑着祭品前往海边的天后宫祭拜
13日,是妈祖林默娘诞辰1052周年纪念日。当天上午,南澳办事处东涌社区全体居民和旅居欧美、港澳的东涌后裔在重建一新的妈祖庙前举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动。在东涌社区老人的口中,记者了解到东涌天后宫历经磨难,它的命运诠释了东涌人生活变迁。 天后宫坐落在临海的冲街村中央,琉璃飞檐,巨石雕龙,精美壮观。 在天后宫前的大榕树下,社区老人张锦全告诉记者,东涌天后宫始建于明朝,多次毁损,经祖辈不断修缮保持到文革前。文革中,庙宇被毁,香火断燃。每逢妈祖诞辰,社区的老人都在家中偷偷设坛祭拜。那时候,村中的青年人纷纷逃港,1000多人的村子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妇女儿童。“这里的资源这么好,政府又成立了大鹏新区,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让东涌村民世世代代过上好生活。”当年逃港的张先生对东涌的未来充满信心,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,集体渔业,特别是个体经济得到发展,东涌人的思想也得到解放,村民们自发在天后宫的原址上用砖头和瓦块搭建起一座10多平米的天后宫,重新供奉起妈祖的牌位。那时候集体经济仍然落后,都是家家户户来此祭拜,形式极为简单。 东涌社区的老书记、南澳商会副会长黄南斗告诉记者,这些年集体经济发展了,每年有600多万元的收入,社区居民的家庭旅游业收入也成倍增长,富裕起来的渔民们提出重建天后宫的建议。一是为了祭奠妈祖,二是为了承传妈祖行善济人的精神。 2010年,社区股份公司、东涌旅居海外华侨、港澳同胞和全体社区居民捐款400多万元,在被毁的遗址上建起了雄伟坚固的天后宫。此后,对妈祖的祭拜,也形成了现在的家家参与、集体祭拜的形式。 祭拜活动要持续4天,祭拜之外,社区请来了粤剧班子为居民演唱传统剧目。“这种祭拜形式很受居民欢迎,平日奔忙的居民可以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,增进友谊,促进和谐。旅居海外和港澳的东涌人也多了起来。” 在社区居民的口中,记者得知天后宫的变迁同时也是东涌人居住房屋变迁的真实写照。据介绍,东涌人的祖辈住的是低矮的泥瓦房,这种历史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。改革开放后,生活宽裕的村民们陆续建起了二层水泥混砖楼房,而现在家家建起了钢筋水泥洋楼。 |